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上巳节,因在三月上旬的**个巳日而故有此称,亦名元巳、三巳。不过,有人指出,在干支纪日法之前以先民曾以天干纪日,但少见单纯的地支纪法,比如有上辛上戊,哪里来的上巳?所谓上巳来源的“巳日”说将如何解释?还有人用反证法论证,如《癸辛杂识》中提到的,假设非要用单纯地支的纪法,那么首午尾卯,上旬又怎么可能有巳日呢?针对这种质疑,历史学家劳幹在《上巳考》提出,上巳之巳的确是十二地支的巳日。用地支系日,可能与腊祭有关,腊祭用戌日是汉承秦的风俗。另外这也可能受到了战国“建除家”择日方式的影响。所谓建除家,是以建除十二辰定日吉凶者。按《淮南子·天文训》记:“寅为建,卯为除,辰为满,巳为平,主生;午为定,未为执,主陷;申为破,主衡;酉为危,主杓;戌为成,主小德;亥为收,主大德;子为开,主太岁;丑为闭,主太阴。”十二辰中六吉六凶,满所在之辰,平所在之“巳”都属于凶的范畴。巳为凶日在《尔雅》中也有反映,其记道:“(太岁)在巳曰大荒落”。辰巳为凶的观念甚至已深入古人的生活观念,据《后汉书·郑玄传》载,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岁在庚辰,是年春,郑玄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他醒后以谶验合,知命当终,后来不久便去世。北齐刘昼在《高才不遇传》中对此做出了总结性评论:“辰为龙,巳为蛇,岁到龙蛇贤人嗟。”虽有事后诸葛亮之嫌,但这个带有秦汉迷信特色的谶意故事现在听来还是有些阴凉气的。不过,纵观历史,怪力幽冥在阳气甚重的华夏地界终究无法主导,先民深信,但凡有凶,就一定能寻到破除之法。何况祖先们的确聪明,建除家用了以凶克凶的法子,让两凶相遇强者胜,以满破平,如《越绝书》载:“执辰破巳。”所以,三月(辰月)上巳正是这样一个破除巳凶的重要日子。
故此,上巳除了元巳、三巳的别名外还作上除、除巳。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说:三月建辰,则巳为除日,故“‘上巳’一曰‘上除’”。上除之除,即破除之意。这样一翻译,上巳的节日内容就很清楚了。晋左思《齐都赋》有“上除”的用法:“太阳季月,上除之辰,无大无小,祓于水阳。”,至于除巳,与上除同意,如东汉蔡邕《禊文》讲:“洋洋暮春,厥日除巳。”
汉时,祓禊这一隆重的礼仪宗教活动确定在了三月上旬首个巳日,但这时,鲁隐公时出现的干支纪日逐渐取代了先前的地支纪日法并且得到普及,六十甲子(约合两个月)中只有四个巳日(己巳、辛巳、癸巳、乙巳),由于它们的递差十二天到十四天,因此有些年份的三月会一个巳日也没有,这对习惯了将祓禊作为一件大事的人们来说是很不愉快的。话说回来,这天本是不得不破除的凶晦日,可一旦真的没了人们反而不高兴,真是有意思。这时候,人们若每年再按照古纪日法推算上巳就变得很麻烦了。于是,魏晋后为了方便记忆,人们干脆将上巳节固定在了三月初三日,如《晋书·礼志》所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从此,三月三日天气新。
在这个灭凶除巳的日子中,化凶为吉的破除之法就是祓禊(fú xì)。上巳的名称首见于汉代古籍,但祓禊的习俗周代即有。《周礼·春官》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之句,东汉郑玄对此注解道:“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用新春的清泉和有杀菌功效的兰草洗浴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科学依据的。